孩子便便里原来藏着健康密码?这种情况必须警惕!

关于华和    生态医学科普    孩子便便里原来藏着健康密码?这种情况必须警惕!

 
孩子生病去看医生时,医生总是会问这个问题:孩子的便便怎么样?
但是,很多家长从未注意观察过孩子的便便,无法准确回答。
甚至会疑惑,孩子生病,和便便有什么关系?
其实便便与孩子的健康密切相关,可以说是孩子健康的晴雨表。

 
不同年龄的孩子,便便次数、性状及颜色等均不相同,该如何观察呢?
今天,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孩子的便便。
 
 

#1 为什么要观察孩子的便便?

万病源于肠道,肠道是人体健康的根本。
肠道不仅是人体的“营养供应中心”,承包了人体90%以上的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的重要任务;
还掌管着人体70%的免疫功能,是人体抵御感染的第一道防线;
另外,肠道还是人体的大型“排污厂”,80%毒素都靠肠道排泄。
肠道在人体中就像“劳模”一样的存在,在人体健康运转中居功至伟。
对于孩子来说,肠道健康的重要性更是超乎我们的想象。
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,由于肠道功能发育尚不成熟,肠道菌群不稳定,更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。
孩子肠道健康亮红灯,不光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,导致生长发育受阻;还会削弱自身抵抗力,给各种疾病可乘之机。
肠道健康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,要想孩子身体棒,肠道一定要健康。
观察便便其实就是观察孩子的肠道是否健康。
 
 

#2 观察便便,需要观察哪些指标?

01

观察便便的次数、颜色和性状

01 新生儿时期

 
新生儿:一般延续2-3天,每天排便3-5次
出生3-4天胎便可排尽,胎便呈深、黑绿色或黑色黏稠状。
02 1个月——添加辅食前
婴儿出生一个月左右时,粑粑会慢慢变成软滑状。随着孩子逐渐长大,大便慢慢变得有规律起来。
1-2个月:正常情况下,孩子每天排便3-5次,甚至7-8次,或者更多次。
因为孩子消化吸收功能不是很好,所以便便都是软软的,不成形,甚至部分孩子的便便水分较多,像拉肚子一样,但没有明显臭味。
只要孩子没有严重胀气、体重增长正常,吃得好睡得好,家长就不用担心。
3-5个月:此阶段孩子的大便依旧是金黄色的软便,大便次数仍然比较多,但在3个月左右,孩子可能会经历攒肚,大便次数减少等问题,妈妈们要留意,孩子此时便便次数减少,不一定是便秘。
相对来说,吃母乳的孩子大便次数更多,因为母乳的成分更容易被孩子消化和吸收,所以排便量也会更多,并不是母乳出现了问题,或是孩子腹泻。
母乳喂养:每天排便2-5次,甚至7-8次。
吃母乳的宝宝大便稀软但有质地。有时呈颗粒状,有时呈凝乳状。主要为金黄色或暗黄色,没有难闻的气味。
奶粉喂养:每天排便1-2次。
淡黄色或黄棕色,气味较臭,更像成人。
03 开始添加辅食到1岁左右

 
6-12个月:每天排便1-2次。
开始添加辅食后,大便的性状会根据孩子的辅食添加情况有所差异。
孩子的便便会比之前更稠一些,好的便便呈香蕉样,有时会有颗粒感和很强的酸臭味,这也是正常的。
随着辅食增加,孩子吃的食物种类增加,并且咀嚼和消化能力逐渐变强,胃肠也逐渐发育完全。
04 1岁—4岁以后
1 至 3 岁的孩子:每天上厕所 1-4 次(每周 4 至 21 次为正常)
到了12个月左右,孩子的辅食基本接近大人,孩子的便便性状也会逐渐接近成人,一般是金黄色条状便。
3岁至4岁的孩子:通常每天上厕所一次(每周 3 至 14 次是被认为正常的)
4岁以后:平均排便次数略高于一日1次。

02

孩子的异常便便是怎样的?

刚才我们介绍了正常的便便,那么孩子异常便便是什么样子呢?
01 每天大便次数过多且水分较多
可能是肠炎或消化不良,建议到医院就诊诊断。
02 便便有怪味
如果纯母乳喂养的孩子大便有怪味(配方奶/辅食孩子的便便本身就会难闻一些),同时有呕吐、发烧的症状,可能是胃肠炎或细菌感染。
03 大便发黑发绿
大便发绿可能跟消化不良有关;长期补充铁元素的孩子,胃肠道的正常细菌和补充的硫酸铁会发生反应,使大便呈深棕色、绿色或黑色;黑便极少数情况下是上消化道有少量出血,需要请医生检查。
04 粘液状便便
如果孩子便便中有血,或者脓液(腥臭味),同时伴有腹痛、腹胀、频繁呕吐等症状。
家长需要注意,这是严重肠道疾病的表现,需及时就医诊治。
05 便秘
孩子便秘主要表现为每周排便频率≤ 2 次,粪便坚硬、干燥、呈颗粒状或表面有裂缝。
长期便秘不治,会引起食欲不振、生长迟缓、腹胀、腹痛等问题;严重时还会出现肛裂和膀胱炎。
由于肛裂排便的时候,会引起肛周疼痛,导致孩子对排便行为非常排斥,从而加重便秘的情况,形成恶性循环,令孩子对排便产生恐惧心理。
06 排便少或排便次数少
排便次数太少,或排便不畅、费力、困难、粪便干结且较少,是典型的消化道常见症状。
 
 

#3 肠道微生态紊乱,便便就会出问题

01

肠道微生态的建立对孩子健康成长非常重要

 
在很多人的认知中,粪便是大肠的「废弃物」,当胃肠道汲取吸收完食物的营养和水份后,便把废弃物排出体外。
可是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,粪便已不是人们眼中的垃圾,而是能反映人体健康情况的细菌宝库,甚至可以通过检测粪便中的菌群预测患上大肠癌或息肉的风险。
孩子从婴幼儿时期一直到3岁,是建立健康肠道菌群的重要时期。
肠道微生物组是在孩子出生时获得的,并在生命的最初几年经历动态变化;孩子出生后几个小时,肠道菌群就开始在孩子体内定植并逐渐成熟;这些菌群和孩子局部肠道环境相互作用,形成了孩子的肠道微生态。
随着年龄增长,3岁左右孩子的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和稳定性已接近成人,此刻丰富食物多样性对维护孩子肠道健康,有重要意义。
保持肠道菌群的多样性非常重要,更高的多样性会为孩子健康的“肠道菌群森林”奠定良好的基础。
孩子经常感冒发烧、食物不耐受、过敏性鼻炎、瘦小、身高不达标、肥胖等都与孩子长期肠道微生态失衡有关。

02

哪些因素会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?

自然分娩的孩子经过产道时,会遗传来自母亲产道里的有益菌;而选择剖腹产的孩子因为没经过产道,第一道“菌脉”遗传会受到影响,很难建立健康稳定的肠道微生态模式。
随着吸吮乳汁,孩子会从乳汁和乳房皮肤吸收有益菌;而没有经历母乳喂养的孩子,将影响孩子肠道微生态的建立。

 
在孩子的生命早期,频繁使用抗生素,会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,将降低有益菌的定植能力,会延缓孩子肠道菌群的建立。
孩子开始添加辅食以后,摄入食物的结构也会影响孩子的肠道微生态建立,长期的高碳水、高饱和脂肪、低膳食纤维饮食,不利于孩子肠道微生态的建立。

03

肠道微生态失衡后,

孩子便便会有什么样的变化?

大部分致病菌都是从口入的,细菌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肠道
致病菌受到肠内有益菌群的抵抗,不容易进入人体内部,会随着大便排出体外,当孩子免疫力低下,有益菌较少时,致病菌容易大量繁殖。
孩子便便如果出现便秘、大便干燥、大便不成型、颜色异常、气味异常等情况;同时还伴随着腹泻、腹胀、胀气等症状,可能就是肠道微生态失衡的表现。
其次还可以进行肠道微生态检测,以科学的检测结果判断是否存在肠道问题。
看完本篇文章,想必您已经明白,观察孩子便便的重要性了,那么现在就行动起来,开始观察孩子的便便情况吧!
如果孩子的便便有异常,说明存在肠道微生态失衡的情况,那么别忘了及时进行肠道微生态治疗,修复孩子的肠道微生态:
微萌微生态活菌液
 
 

 

参考文献:


(1)Ianiro G ,Rizzatti G et al. "Bacillus clausii for the Treatment of Acute Diarrhea in Children: A Systematic Review and Meta-Analysis of Randomized Controlled Trials". Nutrients, 2018, 10 (8): 1074-1074.
(2)安婧,仲铀. 关注新生宝宝的便便 [J]. 家庭生活指南, 2020, (02): 200. 
(3)毛顺峰,冯俊杰,王琼.3~6岁肥胖儿童肠道微生态状况和影响因素分析[J].中国妇幼保健,2022,37(16):2981-2984.
(4)McDonnell Lucy, et al. "Association between antibiotics and gut microbiome dysbiosis in children: systematic review and meta-analysis.." Gut microbes2021, 13 (1): 11-18.

 

2024年3月20日 11:39
浏览量:0
收藏